探花系列

探花系列 主页

三下乡|“智”润酃湖:一场“科技+教育”的乡村振兴双向奔赴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19日 编辑: 点击:[]

烈日当空,衡阳市珠晖区酃湖乡酃湖村的活动室却热闹非凡——120余名孩子围着一台3D打印机欢呼,当小熊造型的塑料模型从机器中“诞生”时,掌声瞬间淹没了蝉鸣。这是探花系列 智能制造与机械工程学院“智能”助梦,“七彩”未来暑期社会实践团带来的“科技盛宴”,也是一场用创新思维激活乡村活力的生动实践。

科普启智:120 颗“科学种子”的沉浸式成长

实践团用“理论+实操”的双轨模式,为酃湖村6—15岁青少年打造了科创启蒙营。在人工智能课堂上,志愿者以“为什么扫地机器人不会撞墙”为切入点,结合村民常用的智能音箱、手机导航等案例拆解原理,8场互动讨论累计收集327个“奇思妙想”,其中“能不能让收割机自己识别稻谷成熟度”的提问,被纳入实践团后续研究课题。

1

3D 打印实演环节更成了“爆款”——12件由孩子设计的创意作品(含 3个乡村场景模型,如“会发光的稻田”)新鲜出炉。10岁的小朋友拿着自己设计的“智能喂鱼器”模型说:“原来想法真的能变成东西!”数据显示,参与活动的青少年中,92%表示“想再学更多科技知识”,这让实践团萌生了建立“云端科创课堂”的计划——通过远程直播持续推送科普内容。

3D

科创实践:36件“小发明”背后的能力跃迁

针对青少年实践能力培养,团队设计了“创意——设计——制作”全链条课程。300 份图文并茂的《人工智能入门手册》被抢领一空,手册中“从想法到成品的5步法则”,让78%的孩子能独立描述一个简单科创项目的实现路径。

2

在实操环节,36件创意电子小物件(如会亮灯的稻草人、能提醒浇水的花盆)成功诞生。志愿者采用“1名大学生带3名孩子”的分组模式,指导小朋友们解决遇到的组装或拼接等问题。这种“学完就教”的模式,让知识传播效率提升了40%。小朋友们在实践中了解基础科创技能,并真切体会到从创新想法到实际成果的成就感。

智能装备:从“试用”到“共享”的乡村适配革命

带着学院自主研发的水面垃圾自动打捞船和智能蔬菜播种施肥机,团队在38℃高温下进行了农田和鱼塘的实地测试。数据显示:打捞船日均能打捞垃圾300公斤,效率是人工打捞的5倍,且能识别 90%以上的漂浮物;智能播种机不仅节省60%人力,还能通过传感器精准控制施肥量,让试种的10亩青菜亩产提升15%。

4

更具创新性的是“智能农机共享计划”——实践团联合村集体建立“装备使用积分制”:村民参与设备维护培训可赚积分,积分兑换使用时长。目前已有26名村民报名,6台二手改装农机即将入驻共享站,解决“买得起用不好、用得起维护难”的乡村痛点。

船

调研赋能:86份问卷勾勒的乡村科创蓝图

86份有效调研问卷揭示了乡村真实需求:65%的村民期待“智能装备操作培训”,58%的种植户最关心“节水节能设备”,而青少年最想要的是“能接触真实科研的机会”。基于此,团队提出“三阶赋能模型”:短期推广适配装备(如轻量化播种机),中期培养10名“乡村科创带头人”,长期对接高校实验室资源建立“酃湖村科研观测点”。

正如实践团指导老师所说:“乡村振兴不是送设备、送课程,而是种下‘自己会生长’的创新基因”。如今,酃湖村的晒谷场还留着孩子们画的科创蓝图,田间地头的智能装备正悄悄改变劳作方式,这场“科技+教育”的双向奔赴,已不止于暑期的短暂相遇——它是乡村科创生态的萌芽,更是青春力量与乡土智慧碰撞出的无限可能。

5

离村那天,孩子们在实践团的旗帜上写下“秋天再见”。而团队的返程行囊里,除了86份问卷,还有一份更重的承诺:下次再来,要带着“为村民发明的智能装备”回来展示。这场关于创新与乡村的故事,才刚刚开始。(智能制造与机械工程学院 文/王雪舟 李康康 图/曾岐 审稿人/一审:王雪舟 二审:王本强 三审:刘斌)

合照

关闭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探花系列-国产探花-91探花视频 | 地址:湖南省衡阳市珠晖区衡花路18号 | 邮编:421002 

湘教QS3-200505-000096 | 湘ICP备 11007652号  探花系列 智慧校园建设与管理中心制作维护

管理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