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3 月 25 日,春光明媚,一场跨领域的交流合作在湖南稀土新材料公司热烈展开。来自智能制造与机械工程学院智能车辆工程专业的吴远志、刘鹏程、刘乐青以及焉俊老师,满怀期待地走进这家在新材料领域颇具影响力的企业,与公司代表陈睿共同探索产学研深度融合之路。
吴远志教授作为智能车辆工程的资深研究者,率先开启对话。他深知稀土新材料在汽车轻量化、电池性能提升、电子元件优化等诸多与智能车辆紧密相关的板块有着巨大潜力。在公司展厅,陈睿详细介绍了稀土永磁材料、高性能稀土合金等拳头产品,吴远志不时驻足,眼中闪烁着思索的光芒,脑海中已然勾勒出这些材料融入智能车辆制造的创新蓝图。“稀土永磁电机能够大幅提升电动汽车的动力效率,降低能耗,若是我们携手优化,必将重塑行业能效标准。” 吴远志的话语掷地有声。
刘鹏程老师则专注于智能传感与控制系统,他带来了团队最新研发的车辆环境感知模型。与陈睿探讨时,敏锐地捕捉到稀土氧化物在传感器敏感元件制备中的独特优势。“利用稀土材料对光线、温度等外界因素的特殊敏感特性,我们可以开发出精度更高、适应复杂环境的车载传感器,为自动驾驶的安全可靠性保驾护航。”刘鹏程兴奋地阐述着技术融合的前景。
刘乐青老师长期深耕于车辆工程人才培养,她关注的是如何通过校企合作搭建实践育人平台。面对车间里先进的稀土材料生产线,她与陈睿商议建立长期实习基地事宜。“让学生们亲身参与稀土材料在车辆零部件中的研发、生产流程,既能为企业注入创新思维,又能让学生成长为兼具跨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实现双赢。” 刘乐青的提议得到了双方的一致认可。
焉俊老师细致地记录下每一个合作要点,从联合科研项目申报、技术专利共享,到人才定向输送、产业孵化扶持,确保后续跟进落实有条不紊。
随着交流渐入尾声,双方握手言欢,一幅由智能车辆工程与稀土新材料相互交织的产业创新画卷正徐徐展开。这一次会面,不仅是知识与产业的碰撞,更是未来出行变革与新材料突破携手共进的起点,有望在不久的将来,让智能汽车凭借稀土力量,驶向更高效、更安全、更智能的远方。(文/图 刘乐青 审稿人/一审:尹昊苏 二审:王本强 三审:刘斌)